根据2024年的最新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件的判刑需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年龄和犯罪情节来确定,同时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怎样判刑

以下是具体规定:

1.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

犯罪情节:犯故意杀人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量刑: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可能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但因属于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

2.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犯罪情节: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量刑: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不适用死刑。

3.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犯罪情节: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量刑:按照相关量刑标准处罚,但也不能判处死刑。一般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司法实践中的综合考虑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还会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因素。例如:

对于犯罪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的未成年人,可能会判处较重的刑罚,如无期徒刑。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未成年人,可能会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罚。

对于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但实施了严重危害行为的未成年人,可能会采取专门矫治教育等措施。

5. 具体案例

例如,在2024年12月30日宣判的河北邯郸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中:

被告人张某某(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被告人李某(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被告人马某某(未满12周岁)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被决定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这些案例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根据具体情节进行差异化处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