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作业的具体规定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避免因高温环境导致职业性中暑等健康问题。
高温天气作业有哪些具体规定
以下是相关规定的详细说明:
1. 高温作业与高温天气作业的定义
高温作业:指在高气温、强烈热辐射或高湿度(相对湿度≥80%)环境下,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例如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玻璃制造等。
高温天气作业:指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如建筑施工、露天装卸、环卫作业等。
2. 高温天气作业的具体规定
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高温天气作业的主要规定包括:
(1)停止作业条件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部分地区规定):部分地区如广东省要求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2)限制作业时间
日最高气温达到37℃至40℃之间:
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
在气温最高的时段(如12时至16时)应当暂停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5℃至37℃之间:用人单位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人员加班。
(3)特殊人群保护
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从事室外露天作业。
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及身体不适的劳动者,应协商调整工作任务或暂停高温作业。
3. 防暑降温措施
为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用人单位需采取以下措施:
(1)提供防暑物资
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物品,如清凉饮料、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确保作业场所配备通风设备或遮阳设施。
(2)调整作业安排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露天作业。
采取“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的作业模式。
(3)健康监测与培训
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身体不适者。
开展高温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4. 中暑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1)中暑的症状
先兆中暑:头晕、乏力、口渴、多汗、注意力不集中等。
职业性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转移: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通风处。
补充水分: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敷冰袋于额头、腋窝等部位。
及时就医:若症状严重(如昏迷、高热),应立即送医。
5. 法律依据与政策文件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部分地区补充规定,如广东省)。
《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国家疾控局发布)。
通过以上规定和措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保障健康与安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政策,可参考相关法律文件或咨询当地劳动保障部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