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诉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或上诉人主动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或上诉的行为。撤诉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当事人对自己诉讼权利的自主决定。

什么叫撤诉?

以下是关于撤诉的详细解释:

1. 撤诉的主体

原告: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可以在起诉后、法院作出判决前申请撤诉。

上诉人:在上诉程序中,上诉人可以在上诉后、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前申请撤诉。

特别说明:撤诉通常不适用于被告,因为被告没有主动提起诉讼的权利。

2. 撤诉的时间

民事诉讼:原告可以在起诉后、法院作出判决前的任何时间申请撤诉。

上诉程序:上诉人可以在上诉后、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前的任何时间申请撤诉。

特别说明:如果案件已经进入执行程序,原告或上诉人通常不能再申请撤诉,而需要通过其他程序(如执行和解)来解决。

3. 撤诉的程序

申请撤诉:原告或上诉人需要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说明撤诉的理由。

法院审查:法院会对撤诉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撤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

裁定准许或不准许:如果法院认为撤诉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会作出准许撤诉的裁定;如果认为不符合法律规定,会裁定不准许撤诉。

4. 撤诉的法律后果

诉讼终结:一旦法院裁定准许撤诉,诉讼程序即告终结,原告或上诉人不得再就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或上诉。

诉讼费用:根据法律规定,原告或上诉人撤诉的,通常需要承担诉讼费用,但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减免部分费用。

重新起诉:如果原告或上诉人因撤诉而放弃诉讼权利,之后不得再以同一诉讼请求重新起诉,除非有新的事实或理由。

5. 撤诉的常见情形

和解:原告或上诉人与被告或被上诉人达成和解协议,原告或上诉人因此申请撤诉。

证据不足:原告或上诉人发现自己的证据不足以支持诉讼请求,选择撤诉以避免败诉。

其他原因:如原告或上诉人因个人原因(如经济困难、时间精力不足等)选择撤诉。

6. 撤诉的限制

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撤诉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可以不准许撤诉。

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如果撤诉可能会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法院也可以不准许撤诉。

恶意诉讼:如果原告或上诉人存在恶意诉讼行为,法院可以不准许撤诉。

7. 撤诉的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也对撤诉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

总结

撤诉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允许原告或上诉人主动申请撤回起诉或上诉。撤诉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法院审查。撤诉的法律后果是诉讼程序终结,当事人不得再就同一诉讼请求重新起诉,除非有新的事实或理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