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耕地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可能性,循序渐进地停止耕种,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植树造林,逐渐恢复植被的生态补偿措施。

什么是退耕还林

具体来说,退耕还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政策背景:退耕还林是中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 目的:退耕还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 实施方式: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并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 补助政策: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

• 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调节气候,涵蓄水源、减少灾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 法律依据:《退耕还林条例》是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法规。

• 实施原则: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

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