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罪”通常是指“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罪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2条的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什么是掩饰罪    

构成要件

•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具有主观故意。

• 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

• 犯罪对象: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即来源于他人犯罪行为的不法财物。

常见形式

• 窝藏:将犯罪所得财物藏匿起来,以逃避司法机关的追查。

• 转移:将犯罪所得财物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账户。

• 收购:购买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财物。

• 代为销售:替他人销售犯罪所得财物,帮助将犯罪所得变现。

• 其他掩饰、隐瞒行为:包括任何其他形式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

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2条的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处罚依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两个量刑档次:

• 一般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特殊情形

• 多次实施:多次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未经行政处罚,依法应当追诉的,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数额应当累计计算。

• 事前通谋:事前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犯罪分子通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以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犯罪的共犯论处。

• 其他犯罪行为:对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实施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行为,构成犯罪的,分别以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抢夺罪等定罪处罚。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该罪的认定标准和量刑情节。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