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合同”通常是指在存在上下游合作关系的业务中,中间方在合同中约定其付款义务以第三方支付款项为前提条件的条款,也称为“背靠背条款”。这种条款在建设工程、货物采购等领域较为常见。

背靠背合同是什么意思

“背靠背条款”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况下:

有效观点:部分法院认为“背靠背条款”是双方当事人关于合同价款支付风险负担的自由约定,基于私法自治原则,该条款应认定为有效。

无效观点:也有观点认为,该条款可能因显失公平、突破合同相对性或违反公序良俗而被认定为无效。

特定主体间的效力:

2024年8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约定以第三方支付款项为付款前提条款效力问题的批复》。根据该批复,大型企业在建设工程施工、采购货物或服务过程中,与中小企业约定的“背靠背条款”因违反《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相关规定,被认定为无效。

该条款无效后,法院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结合行业规范、交易习惯等,合理确定大型企业的付款期限及违约责任。

合同整体无效时:

当包含“背靠背条款”的合同因其他原因被认定为无效时,其效力也存在争议。部分法院会限制性适用该条款,例如在合理期限内未结算的情况下,发包人不能依据该条款拒付款项。

法律依据

《民法典》:合同条款需遵循公平原则和合同相对性原则,不得显失公平或违背公序良俗。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禁止大型企业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条件。

实践建议

对中小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避免接受“背靠背条款”,并明确付款条件和期限,以降低风险。

对大型企业:需注意该条款在与中小企业交易中的法律风险,避免因违反相关规定而被认定为无效。

总之,“背靠背条款”的效力需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主体身份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