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约定,由名义股东代为持有股权,但实际出资人享有投资权益的一种安排。
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然而,股权代持存在诸多法律风险,以下是主要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
代持协议效力风险
若代持协议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如规避外资准入限制、公务员持股禁令等),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代持协议因存在虚假意思表示、损害公共利益等情形,也可能被认定无效。
隐名股东权益受损风险
显名股东可能擅自处分股权,如转让、质押给第三人,导致隐名股东权益受损。
显名股东的债权人可能申请强制执行代持股权,隐名股东难以通过诉讼达到预期目的。
显名股东在公司内部可能背离隐名股东的本意行使股东权利,如在股利取得、表决权行使等方面损害隐名股东利益。
显名股东面临的风险
若隐名股东出资不到位,显名股东可能被公司债权人或其他股东追索出资责任。
显名股东可能因怠于履行股东义务(如清算义务)而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若代持协议无效且显名股东不愿成为实际股东且无出资能力,显名股东可能陷入困境。
股权代持还原风险
实际出资人“显名”需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否则难以实现股权代持还原。
股权代持还原过程中可能产生对价成本和税务成本,如名义股东要求支付股权转让款或产生个人所得税。
其他风险
显名股东离婚时,代持股权可能被配偶要求分割;显名股东死亡时,代持股权可能被继承人继承。
代持协议约定不明可能导致双方对股权归属、收益分配等产生争议。
股权代持的防范措施
签订详尽的代持协议
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股权归属、收益分配、风险承担等关键事项,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详细约定。
约定名义股东违反代持协议时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增加其违约成本。
选择合适的代持对象
尽量选择信誉良好、财务状况稳定且与实际出资人存在一致利益关系的对象作为名义股东。
保留相关证据
实际出资人应妥善保存出资凭证、资金往来记录、沟通记录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的实际出资情况。
办理股权质押
实际出资人可要求名义股东将代持股权质押给自己,办理质押登记手续,增加名义股东擅自处分股权的难度。
告知公司及其他股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际出资人应将代持情况告知公司及其他股东,争取获得公司及其他股东的书面认可或确认。
其他措施
可通过设立持股平台间接代持,将代持行为从标的公司上移到平台公司层面,降低股权代持还原的难度。
在代持协议中约定股权代持产生的税务成本由实际股东承担,避免名义股东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明确名义股东的表决权行使方式,或要求名义股东书面授权隐名股东信任的第三人行使股东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