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师节是每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的设立,凝聚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长期努力,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从1931年的民间倡议,到1985年正式确立,再到1993年法律确认,教师节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对“尊师重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教师节是几号

中国教师节的由来,经历了从民间倡议到国家法定节日的漫长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民间倡议(1931年)

1931年5月,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教师节宣言》,首次提出将每年6月6日定为“教师节”(又称“双六节”),呼吁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虽然当时未被国民政府正式承认,但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尝试(1939年)

1939年,国民政府将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公历约9月28日)定为教师节,并颁布《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因抗日战争等原因未能全国推行。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1951年)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商定将5月1日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但因缺乏教师职业特色,实际执行效果不佳,教师节逐渐名存实亡。

四、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确立(1981—1985年)

1981年,中国民主促进会17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联名提案,建议恢复教师节,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1983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再次提出设立教师节的建议。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正式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建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理由是“新学年开始时开展尊师活动,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同年9月10日,中国迎来第一个法定教师节。

五、法律确认与延续(1993年)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进一步巩固了教师节的法定地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