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拒的因素” 通常指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拒的因素有哪
在法律和合同领域中,不可抗力常作为免责事由,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类,具体情形需结合实际情况及法律规定认定:
一、自然灾害类
这类因素通常由自然力量引发,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常见类型包括:
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洪涝、干旱、冰雹、龙卷风等。
地质灾害: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其他自然现象: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森林大火(由自然原因引发)等。
二、社会事件类
由人类社会行为或制度引发的、超出当事人控制范围的事件:
战争与武装冲突:国家或地区间的战争、内战、军事封锁等。
动乱与骚乱:暴动、罢工、示威游行、恐怖袭击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形。
政府行为:如政策调整、法律法规变更、行政命令(如征收、征用、禁运、封锁)、行政审批延误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
突发的、影响广泛的公共卫生危机,例如:
重大传染病疫情:如非典(SARS)、新冠疫情(COVID-19)、禽流感等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事件(如政府下令强制停产停业)等。
四、技术或基础设施故障类
非人为故意导致的、不可预见的技术或设施损坏:
通信或网络故障:如光缆中断、服务器崩溃、大规模网络攻击(非当事人原因)导致无法履行合同。
能源供应中断:电力、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因自然或技术原因突然停止供应。
交通中断:如机场关闭、铁路塌方、港口封锁等导致运输义务无法履行。
五、法律认定的其他情形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补充认定,例如:
罢工、停工(非当事人原因导致的劳工纠纷);
核事故、放射性污染(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合同中特别约定且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可抗拒情形(需双方协商一致)。
判断不可抗力的核心要件
不可预见性:事件在订立合同时无法合理预见;
不可避免性: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法通过合理措施避免其影响;
不可克服性:当事人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克服事件造成的障碍。
例如:疫情期间的封控措施,对合同履行而言通常属于不可抗力,但需证明其与履约障碍的直接因果关系。
注意事项
不可抗力的认定需结合具体场景,不同行业、地区对同一事件的界定可能不同(如暴雨在多雨地区可能不构成不可抗力);
当事人在事件发生后需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证据(如政府文件、气象证明等),否则可能影响免责效力;
合同中可对不可抗力的范围进行细化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如需具体法律适用建议,可结合事件背景和所在地法规进一步分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