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内容如下:一、遗弃行为的认定:犯罪主体:遗弃罪的主体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且具有扶养能力的人。

遗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是什么样

主观方面:行为人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应履行扶养义务而拒绝履行。

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

情节恶劣的认定:包括遗弃行为导致被遗弃人重伤、死亡,或者因遗弃致使被遗弃人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等。

二、遗弃行为的处罚

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261条,遗弃行为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若遗弃行为未达到犯罪程度,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警告。

民事责任:

被遗弃人有权要求遗弃人履行扶养义务,并支付相应的扶养费用。

若遗弃行为造成被遗弃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遗弃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行政处罚:

对于遗弃婴儿等行为,公安部门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相关法律依据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追究刑事责任。

《残疾人保障法》: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残疾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追究刑事责任。

遗弃行为不仅违反法律,也违背社会公德,情节严重的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