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渡的定义:引渡是指一国应他国请求,将在本国境内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判刑的人移交请求国,以便进行审判或执行刑罚的国际司法合作行为。其核心是主权国家间的刑事司法协作,旨在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国际法律秩序。
引渡什么意思,引渡的法律依据
二、法律依据
1. 国内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2000年施行):
明确规定引渡的基本原则、条件、程序及拒绝引渡的情形,要求引渡合作须在平等互惠基础上进行,且不得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2. 国际法依据
双边引渡条约:中国与多国签署的条约(如中美司法协助协定),具体规定引渡罪名、程序等。
多边国际公约:如《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海牙公约》等,要求缔约国将劫机、恐怖主义等罪行列为可引渡对象。
互惠原则:无条约时,可基于互惠承诺开展引渡合作。
三、引渡的基本原则
双重犯罪原则:行为须在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均构成犯罪。
罪名特定原则:请求国需以引渡请求中列明的罪名审判被引渡人,不得追加其他罪名。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政治犯罪(如叛国、颠覆政权)一般不引渡。
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各国通常拒绝引渡本国公民,主张由本国司法管辖。
四、引渡的条件与限制
准予引渡的条件
行为定性:行为依中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
刑罚要求:
为提起刑事诉讼引渡的,依双方法律可判1年以上有期徒刑;
为执行刑罚引渡的,被请求人未服刑期至少6个月。
程序合规:请求国需提交符合法定形式的引渡请求书、证据材料及书面保证(如不再追究其他犯罪)。
拒绝引渡的情形
主权保留:被引渡人为中国公民,或中国对案件有刑事管辖权且已启动司法程序。
政治与军事犯罪:涉及政治、军事性质的犯罪。
人道主义考量:因被引渡人年龄、健康等原因不宜引渡。
程序瑕疵:请求材料不完整或存在法律漏洞。
五、引渡程序
请求提出:请求国通过外交途径向 none 外交部提交引渡请求书及证据材料。
形式审查:外交部核查材料完整性,符合要求的转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实质审查:
法院审查:高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双重犯罪、证据充分性等条件,并听取被引渡人及其律师意见。
复核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裁定进行复核。
执行与过境:准予引渡的,由公安机关执行移交;需过境第三国的,需取得其同意。
六、特殊情形处理
多国请求:综合请求时间、条约关系等因素确定优先顺序。
缺席判决:请求国需承诺引渡后给予被引渡人出庭重新审判的机会。
临时引渡:为取证或紧急审判,可暂时移交被引渡人,事后需归还。
七、典型案例与法律意义
案例1:某外国政客因贪污逃至中国,若依双边条约构成双重犯罪,中国可依法引渡。
案例2:中国公民在境外犯罪,中国可主张管辖权并拒绝引渡。
意义:引渡制度平衡了国家主权与打击跨国犯罪的需求,体现了国际法治合作的精神。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引渡案例或程序细节,可查询中国外交部或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公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