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允许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的前提下,暂时获得自由,以等待审判。2024年,根据公安部和最高检联合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工作规定》,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共有22条,包括但不限于:案件证据发生重大变化、可能被判处较轻刑罚、羁押期限将超过可能判处的刑期、患有严重疾病等 。

取保候审的概念和取保候审的条件及程序是什么

具体而言,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

1. 案件证据发生重大变化,无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犯罪事实。

2. 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独立适用附加刑、免于刑事处罚或无罪释放。

3. 羁押期限可能超过依法可能判处的刑期。

4. 案件事实基本查清,证据已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审条件。

5. 预备犯或中止犯。

6. 初犯、偶犯,主观恶性小。

7. 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胁从犯。

8. 过失犯罪。

9. 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

10. 认罪认罚,与被害方和解或获得谅解。

11.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12. 怀孕或哺乳妇女。

13. 未成年人或年满75周岁的老人。

14. 未成年人的唯一抚养人或生活不能自理人的唯一扶养人。

15. 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宣告缓刑。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形,如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特赦、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未告诉或撤回告诉等,也可作为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 。

取保候审的程序一般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作出决定,并由相应的机关执行。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需遵守一定的规定,如不得离开指定区域、随传随到等。违反规定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后果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